个人简介
从小梦想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所以渴望出国留学,开拓国际视野,以应对更大的挑战。五年多的学习积累,加上一周的正式备考,让她考出雅思8.5分的理想成绩,最后成功拿到麦吉尔大学offer。备考雅思的过程也让她懂得,坚持是成功的必需条件,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尽管张译心才读大二,但表达能力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采访时,就读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她已经返回国内,在北京大学参加夏校,一个月的时间,把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投入到全新的挑战中。她说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努力学习备考雅思的那个阶段,每天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回寝室做报告,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再吸收。
总有人会在现在这一代青年身上贴上诸如“躺平”“易挫”之类的标签,但却忽略了他们身上同样有着“大胆”“勇敢”“义无反顾”这样的可贵品性。面对未来想做什么这种问题时,张译心非常确信以及确定地说——从小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具有全球影响力、推动世界积极变革的行动者和领导者。
稍顷,她补充了一句,所以我渴望出国留学,开拓眼界,提升全球视野,以应对更大的挑战。
雅思8.5有什么秘诀——
“计划、心态、反思。”
雅思8.5分的成绩,很多人看到都会发出“哇”的声音。张译心觉得这也不算太大惊喜,作为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为英语练习了很多年,是证明自己的时候了。
正式备考的时间仅仅一周,但她说之前的积累已经超过了五年。计划、心态、反思,这是她对备考者给出的三个建议。
她说,计划是对自己现有的英语水平做一个评估,对备考流程设置一个宏观全面的计划,需要精细到每一周要做些什么。
“我备考时刚好碰上疫情,考试被反复取消,等到考试一周前才确定最终日期,那一周时间完全进入冲刺阶段。”
当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自学,张译心备考有些特殊,没有找任何雅思培训班,先通过模拟题为自己摸个底,然后开始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信息,对考试模式理解之后,再全心投入。她说,自己英语基础不差,大概知道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会更多突破弱点,最后几天甚至要精确到每个小时要做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阅读部分,需要锻炼自己的耐心与文字钝感力,很多时候,很多同学读了太多的文字就会迷失在句、词的迷宫中,反而无法理解内容。备考时就应该读比雅思考试更长的一些文章,训练自己适应这些长难句的内容。
“再比如写作,需要足够了解雅思写作的题型和格式,多写、多看范文,但不是要抄句子,而是学习表达的思路、有用的表达等等,限时训练也很重要。平时应该多看看地道的文章,觉得相对不错和可能有用的表达和词记下来,试着在下次写作的时候为我所用。”她说自己备考时,当完全地沉浸入英语思维中去,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提升。
心态则是先得有决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她说每个人在准备过程中一定会有波动,可以靠不断给自己打气、肯定来坚定自己的决心。在正式考试中,她自己的心态也遇到了波动——
“当时房间里非常安静,大家都在打字,那种紧张的压迫感让我有点不适应,还好现场监考的老师非常好,提供了耳塞,排除周围的干扰,慢慢就完全进入了自己的状态。”
输
她说,备考雅思的过程也让她懂得,坚持是成功的必需条件,拥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坚持这个词太大了,但每一天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慢慢积累,这就是坚持,这就会看到理想。”她说,妈妈从小和她说的话一直记在脑海里——坚持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有回报的追求。
这些经历打开了我的心扉,
我渴望去看看这个世界,见证不同的文化和肤色。
张译心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小学时除了备考南京外国语学校外,就没上过培训班。
“这看起来一点都不卷对吧?我后来问过妈妈,她说希望我能够更多感受这个世界,爱人如养花,他们不是想着控制我、强迫我,而是用言传身教让我看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多彩。”
她回忆,小时候,父母带着她去各地旅行——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被袋鼠咬了;在菲律宾的一个岛屿,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玩耍,羡慕他们的自由自在;参观斯坦福大学时,看到那里的草坪非常适合侧手翻,默默许诺,有一天我会在那里学习……
“这些相遇, 这些经历,打开了我的心扉,开阔了我的视野。而随之而来的梦想,简单却又深刻——我渴望去看看这个世界,见证不同的文化和肤色。我妈妈告诉我,梦想是由行动实现的,而不是由行动决定的。”
从初中开始,张译心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是建国初期就设立的以培养未来外语人才为目的的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大量进入国内外顶尖学府深造,“刚入学时,觉得自己能力还不错,但南外集中了全南京的顶尖学生,不得不说自己真的是有种相形见绌感。”
性格开朗外向的她经历过初一的挫败后,慢慢从和身边那些天才同学交流,了解他们是如何学习的,用良性竞争让自己逐渐走出了学习的困境。
这所学校对她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学习以外。她说南外塑造了一个“新造的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那六年里慢慢养成。“没有任何人规劝你做任何事情,自己要学会自己承担后果,老师不会逼迫你,只会告诉我们青春拥有无限可能性,让我们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这个世界属于自己的坐标。”
于是,张译心在初一选择加入戏剧社团,初二参加英语辩论,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初高中辩手,看到了“山外有山”,每年都参加体育节,把跑步当作爱好。到高中时,开始学习别的外语……“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宝贵,值得珍惜的体验。”她说,南外的校训一直刻在她的脑中——“中国灵魂、世界胸怀”,“从那时开始,我就立志要做一个对社会产生影响、改变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要摆脱冷气,
向上走,做一道光
从高中开始,张译心就开始做志愿者,最开始只是完成每个学期的必修课。但慢慢,她发现了自己乐在其中,并找到了做志愿者的意义。
她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线上支教给云南山区的小朋友教英语。最开始她对这类的支教活动有些刻板印象,但打开电脑和小朋友面对面交流时,她感觉自己的世界变大了。
“真正打开视频,接触到他们时,我才发现我们是很幸运的。他们的各种条件都很匮乏,无论是教学方式、沟通方式,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张译心回忆,这次持续了一年半的线上支教,教会她很多。他们一群同学在课后自发把闲置物品售卖,换成文具去寄给他们。
她觉得社会责任感是来源于自己接触的社会,“周围环境会投射在我身上,让我会努力对周边产生好的影响”。这个质朴的想法也成为她想走出去看看世界,多接触不同的人,多参与志愿活动的契机。
在加拿大,她主动选择走入当地小学生的家里,教他们弹钢琴,在大学里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组织。
“以前对世界胸怀没什么概念,现在出国后,我觉得之前中国文化对我的滋养让我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时有了更多的自信。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胸怀吧。”
这种积极投身公益,做世界公民的态度也影响了她的专业选择,在把经济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的前提下,又在辅修政治学和法语。
在麦吉尔大学待了一年多,度过了初期的想家阶段,一切又和上初中时一样进入了正常轨道,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身边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她看到了一种松弛感。
在兼职期间遇见一位教育学院大一的女生,熟悉了才知道原来她已经读完了一个本科,因为对教育感兴趣选择再读一个……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大学很多,张译心说他们这代人总是会有种莫名的焦虑感,在大学里,她看到了选择的力量和独一无二的人生的重要性。
回到北大念夏校,她还是选择了政治与经济有关的课程,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图书馆看书,或者在做ppt。这些课程给了她很多国外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她看到了更多自己的局限性。
她一直记得鲁迅的那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她说未来自己一定要做成一道光。
很有计划的张译心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未来的线路图——
希望用5-10年的时间做一个成长积累,可能会经历倦怠期,也可能会遭遇困难,但一切都会过去,在十年后,希望凭借自己的积累,在原有领域上探索更多可能性,希望能够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特别是为那些边缘化的少数群体。
“这段时间一定会很辛苦,但我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花时间走下去,更希望自己不要失去对快乐的感知力。”